5月26日,永利集团“兰州鼓子”研究小组刘凡圆、马欢等6位成员前往兰州市安宁区文化馆,此研究小组是在穆永强老师指导下,由永利集团大一到大三各年级共14名员工爱好者参与特别成立,旨在抢救文化遗产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贯彻实施,尽法律学子的一份力量。小组专门对兰州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兰州鼓子进行现场观摩和调查。
在安宁区文化馆馆长袁援老师的热情引见下,我们有幸结识了兰州鼓子的国家级传承人魏世发老艺人,同时也是鼓子协会的会长,当老艺人们得知一群青年员工主动来了解观摩兰州鼓子时,顿时情绪高涨,轮番上阵,其唱腔时而粗犷高亢,时而深沉跌宕,扬琴、二胡、三弦等多种传统乐器共奏相得益彰,瞬间将大家带到了意境高远的西北旷野,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古老纯朴的美。通过交谈,我们知道魏世发老艺人是鼓子世家,从其祖父开始已传三代,鼓子就是他的生命,在他的目光中,有无尽的自豪,亦有深深地忧虑。
采访中,老艺人从鼓子的兴起到内容,从发展历程到面临现状,娓娓道来。他告诉我们,兰州鼓子自清道光年间产生,以兰州话兴起,在茶馆中唱用,成为当地十分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。它根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地理文化环境,有其独特的润腔方式、特色乐汇、调式色彩、套曲结构等,并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影响,相互借鉴,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;当谈到鼓子发展的传承和保护、现状与前景时,老艺人表现出深切担忧,他说鼓子传承人现在是青黄不接,协会里年龄最大者80岁,平均年龄60岁,整个兰州市三县五区加起来也不过三百人。而年轻人受流行音乐影响,对这种曲艺知之甚少。最近几年政府给予不少支持,添置了设备,还提供了活动场所,艺人们很是感动,不过他们认为这依然无法从根本改变现状。兰州各协会之间进行交流,都是自己实施准备,他们现在老了,他担心有一天他们干不动了,鼓子怎么办。会长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他希望能够由政府牵头,开办专业培训班,聘请专业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培养。
兰州鼓子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,实乃民族精粹,至今已历时8年,却面临保护传承困难,虽已引起政府重视,但仍没有解决传承的实际问题。几百年形成的曲艺文化,在社会发展的今天,却是一群古稀、花甲老人在守护,难道几百年积淀起来的民粹就这样坐等消亡?不!我们已经行动起来,在穆永强老师的指导下,永利集团即将成立文化遗产守卫者协会,我们研究有关“兰州鼓子”科技创新项目已经立项。我们真切呼吁社会各界,行动起来吧!